08:00-21:30(周一至周日)
020-36229300
双能X线骨密度仪为骨质健康保驾护航,我院所有科室均可开单预约。
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.1亿,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。据统计,我国60岁以上的骨质疏松患者高达40%到50%。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.7%,男性为14.4%,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,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中老年群体的主要疾病之一。
骨质疏松最喜欢盯上那些人?
什么是骨质疏松?
骨质疏松是指骨量减少,骨小梁结构稀疏,骨纤维结构退变,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增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。特点是骨质逐渐变轻,变脆,失去原有骨骼强度,容易发生变形骨折。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最好的方法就是骨密度检测。
临床表现:
骨密度检测
骨密度检测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,对骨质疏松、骨质软化、纤维性骨炎及其他影响钙磷代谢的疾病的发生、诊断、治疗、推测预后及随访观察等有重要意义。
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(DXA)目前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仪器,是世界卫生组织(WHO)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。
我院双能X线骨密度仪
近日,我院影像科新引进一款美国GE Prodigy advance的双能量X线骨密度仪。这台仪器是目前业内最先进的系列产品,具备精确的骨密度测量功能,可用于骨质疏松的筛查、诊断、治疗监测及骨折风险预测,是一种无创、快速、安全的检查方法。除此之外,仪器还提供全面骨骼健康评估及高级体脂成分分析,可全面满足骨质疏松、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等各类人群的需要。只需要一次超低剂量的全身扫描,就能评估骨骼、脂肪和肌肉组织含量,提供体成分彩色图谱与趋势图,使全身体成分可视化。
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具有以下优势:
● 快速 检查结束即可出报告,无需长时间等待,结果可靠,方便快捷。
● 便捷 可提供腰椎、髋部、前臂等多个部位;卧位,坐位等多种体位方案选择,方便患者,实现检查个性化。
● 准确 患者在无需移动的前提下就可以找到准确的测试部位。精确掌握动态变化,为临床诊断、治疗提供客观、真实、可靠的依据。
● 辐射小 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人体辐射危害非常小,检测一个部位的放射剂量相当于一张普通胸片的1/10甚至更低。
● 经济 检查费用已纳入医保报销范畴。
DXA骨密度仪检查目的
1、早期诊断骨质疏松和骨折危险度的预测;
2、对内分泌及代谢性骨病的骨量测量从而制定安全最佳的治疗方案,防止骨折发生;
3、对病情的随访及疗效的评估。
DXA骨密度仪检查方式
1、腰椎骨密度检查;
2、双髋(股骨近端)骨密度检查;
3、前臂(尺桡骨远端)骨密度检查;
4、全身骨密度检查(应用于5-20岁检查)。
DXA骨密度仪主要用途
1、根据骨密度、骨强度、骨质量、骨弹性诊断骨质疏松;
2、确定骨折区域预测骨折危险性;
3、椎体骨折风险评估和成分测试;
4、骨科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评估;
5、矫形评估;
6、儿童检测;
7、药物疗效评估;
8、骨质疏松患者跟踪随访;
9、骨质疏松病流行病学调查等。
DXA骨密度仪适用人群
1、所有≧65岁的妇女,≧70岁的男性,无其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者;
2、较年轻的绝经后妇女、50-70岁的男性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者;
3、有脆性骨折史或者脆性骨折家族史的成年男女性;
4、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成年男女性;
5、X线摄片已有骨质疏松改变者;
6、有影响骨矿代谢的疾病和药物史;
7、患高骨折风险疾病(类风湿性关节炎),或服用高骨折风险药物者(糖皮质激素持续3个月以上者);
8、身材矮小、缺乏锻炼久坐办公室人员、高咖啡因摄入者、长期饮酒或吸烟者,有骨质疏松家族史、腰背痛、腿痛、低钙饮食、饮食习惯紊乱、营养不良;
9、准备开始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者;
10、接受骨质疏松治疗进行疗效监测者;
11、停止使用雌激素治疗者。
(注:营养不良、肥胖、吸收障碍综合症、肌无力者,还可以用骨密度仪对身体各部位肌肉和脂肪的含量做精确测定,局部脂肪的分布对心脏病的预测非常有效。)
DXA骨密度仪检查注意事项
1、身上的金属物,如纽扣、硬币、挂钩、拉锁等,这些在测量中应除去;
2、近期服用了肠道内不能吸收的药物,如钡剂、钙剂、椎管造影剂等不适宜检查;
3、一般食物不影响测量,但最好在餐后2-4小时后进行检查。
骨密度检查辐射大吗?
放心!做一次骨密度检测所受的辐射剂量仅仅是照一次DR检查的1/10,甚至更低,与一个人一周所受的自然界辐射量相等,所以其射线量是非常低的,不用担心辐射影响健康。
目前,我院的GE Lunar Prodigy advance双能x线骨密度仪是全球最先进的骨质疏松诊断设备,不仅实现了骨密度测量,还能检测腹部等部位的脂肪组织含量,进行人体成分分析;同时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的身体肌肉脂肪成分测量和内脏脂肪测量,用于身体营养代谢评估等方面,精确掌握动态变化,为临床诊断、治疗提供客观、真实、可靠的依据,是防治肥胖、评估代谢、内分泌及心血管疾病的全新重要工具。
部分图片源于网络,如侵则删
供稿:影像科 熊天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