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肩关节疼痛已成为继慢性头痛、慢性腰痛之后的第三大疼痛。肩袖损伤系造成肩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慢性肩关节疼痛已成为继慢性头痛、慢性腰痛之后的第三大疼痛。肩袖损伤系造成肩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1.肩袖损伤机制
肩痛患者中,肩峰下撞击症患病率最高,占36%,患者常诉肩关节上举时肩部疼痛明显,肩关节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系肩峰下撞击症影响肩袖所致。肩袖与肩峰之间距离较窄,当肩峰出现退变时,如骨质增生等,可使肩峰下空间进一步变窄,同时肩胛骨和肱骨的不正常运动、姿势上的异常、肩袖和肩胛周围肌肉的薄弱等因素都是导致肩袖损伤的解剖因素。故撞击学说认为肩峰的形状对肩袖损伤可能有重大意义。这便是常说的肩峰撞击学说。
2.肩袖损伤的诊断
肩袖损伤常由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等共同诊断。临床多表现肩部疼痛、肩关节活动障碍。关于肩袖损伤的辅助检查较多,包括x线平片、超声和磁共振成像等
2.1超声诊断
自上世纪80年代初超声诊断肩袖撕裂开始应用于临床,其具有准确性、价格低廉和无辐射性,可动态跟踪观察,且能发现冈上肌以外的其他肩袖损伤及肱二头肌长头腱疾患,此法操作方便、省时、费用亦较低。
2.2磁共振成像检查
磁共振成像(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e,MRI)在诊断部分和全厚度肩袖撕裂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,是优秀的非侵入性技术,可以用来诊断疑似患者肩袖损伤。MRI可给撕裂的大小和程度提供详细信息,包括软组织形态结构、肌肉信号强度以及脂肪变性等重要信息,这有助于外科医生更好地规划手术类型及为评估预后提供依据。然而,MRI具有一定的缺点,如不普及,心脏起搏器患者、某些金属植入物和幽闭恐怖症的患者都是禁忌。
3 、非手术治疗
(1)一般治疗
一般治疗主要是保护受损部位,忌反复运动,注意休息,避免加重肩袖损伤,减少疼痛发生。通常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或中成药,非甾体抗炎药可抗炎镇痛,中成药具有舒筋活血、消肿止痛作用,两者均可缓解疼痛;外用膏布贴剂,因其直接作用于病变处,可迅速缓解疼痛。
(2)肩关节注射治疗
将甾体类药物联合局部麻醉药进行肩关节注射治疗,如关节腔内、肩峰下滑囊等,一般可以取得较好疗效,因其在不可视条件下,故安全性难以有保障。随着超声的发展,它具备可视化、无辐射、便携性、易操作等优势,越来越受临床医生喜爱。在超声介导下行肩关节注射治疗时,因注射部位不同,所采用的方式也略为不同,患者可采用坐位或卧位,例如在行肩关节肩峰下滑囊注射时,患者采用坐位,医生位于患者身后,嘱患者患侧肩部外展并轻微内旋,正常情况下,肩峰下滑囊几乎不可见,但在急性炎症时,超声影像上可见低回声积液,高回声囊壁,在慢性炎症期,影像可见囊壁增厚伴或不伴有积液。
在超声引导下进针(长轴),在关节内注入醋酸曲安奈德40 mg联合1%利多卡因4 ml配成抗炎镇痛液。在超声介导下行肩关节注射治疗,可动态清晰地观察体内穿刺针的位置,避免对神经及软组织的损伤,同时也避免了将药物误注入血管的危险。
(3)康复理疗
运动训练:在肩袖损伤康复中,手法及运动训练是常用的治疗手段。先锻炼受损部位关节,尝试肩关节收展动作,并尽量缓慢增加训练幅度;再增强肩袖肌肉锻炼,促进上肢运动能力恢复,并调节关节与肢体协调性,可适当进行负重和投掷训练,每日3~4次,每次20~30 min。
物理因子治疗:治疗仪发出能量震波进入人体不同组织时会产生各种机械应力,不同的机械应力作用不同,如拉应力可以促进微循环;压应力改善细胞携氧能力,达到治疗目的。再加上体外刺激可对神经末梢产生超强刺激,降低神经敏感性,减慢传导、缓解疼痛,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疼痛时疗效显著。超声波治疗法,治疗强度大约是在1 W/cm2左右,1次/d,15 min/次。超短波仪的治疗也是1次/d,15 min/次。
肌内效贴:肌内效贴是具有弹性及防水透气的胶带,贴扎在皮肤上可持续性使皮肤向特异性方向牵拉,贴布上没有药物,所以致敏性较低。肌内效贴是一项较新的治疗技术,可减轻水肿,放松肩袖肌,保护软组织,缓解疼痛,促进损伤恢复,并可在康复期增加关节活动度,加强目标肌的肌力,帮助患者更好地完成康复训练。
4、手术治疗
肩袖损伤的患者首先选择的治疗方式是非手术治疗,若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,再选择手术治疗。目前,肩关节镜技术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,已成为肩袖修复的关键技术。手术方式包括单排技术和缝线桥技术,上述所有手术过程都是在沙滩椅体位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。
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。不同时期应进行不同的训练方式,例如:术后第1日行轻摆运动和三角肌等长练习,术后3周之后行被动活动的伸展运动,术后3个月行加强运动。